一、学科简介
本学科的办学起点是1958年吉林农业大学在我国首创的药用植物、经济动物(含药用动物)2个本科专业,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拥有中药资源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和中兽药学等六个稳定研究方向,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相关二级学科先后被评为省、部重点、重中之重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经过60余年积淀,依托长白山丰富中药资源,形成了研究队伍精干,优秀人才辈出,科研成果显著,支撑条件雄厚,与农学、生物学、生态学相融合,以人参、梅花鹿、灵芝等道地药材生产与炮制研究为优势特色的中药学学科。设有人参新品种选育与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9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中药学、植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平台,总面积1.3万平米,可用仪器设备1.1亿元。
本学科拥有专职教师62名,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占87%,正高级职称20人,副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1人。其中院士2人,二级教授7名,博导15名;享受政府特贴专家5名,省学科领军教授、长白山学者各1名,省高级专家4名,省拔尖人才7名。拥有中药学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菌物资源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近年主编《中药资源学》、《中药材加工学》、《中药鉴定学》等教材8部,《药用植物栽培学》和《药用植物育种学》均是第一部全国统编和目前使用主流教材,为国家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获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3项,标准创新一等奖和专利金奖各1项。
二、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积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满足中医药事业与民众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科技﹑管理及教育等方面的中药领域专业人才。
系统掌握中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较强的专业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及时了解所在学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写作、知识传播与学术交流能力及文献检索与数据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能力;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够从事本学科教学、科研和专门技术工作。
三、研究方向
1、中药资源学(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以区域道地中药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药材生产与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开展道地药材品质评价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协调关系、优良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保存和利用、药材优质高产规范化栽培关键技术、连作障碍土壤环境修复关键技术、药材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中药化学(Chemistr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围绕人参、鹿茸、灵芝等长白山地道药材兼顾其它传统中药品种,开展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与结构鉴定、生物合成及结构修饰与改造,以及有效成分的结构与中药药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深入,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促进中药的开发和利用。
3、中药炮制(Process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重点开展以人参、鹿茸、桔梗、五味子等药材的产地初加工、炮制机理解析和工艺优化提升等研究工作。阐明药材炮制过程中的质量标志物的量质传递变化与规律;基于生物学效应差异分析,阐释不同炮制工艺下药材的生物活性变化,明晰现代的中药炮制技术科学内涵。
4、中药药理(Pharma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重点对人参、鹿茸及灵芝等中药资源进行中药药效、毒理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探究中药药效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规律,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推动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中药药理理论的创新,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科技支撑。
5.中药鉴定(Identificolog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围绕区域道地药材,研究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理化、DNA分子标记鉴定及指纹图谱的建立等质量标准体系以及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和寻找新药源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掘整理古籍本草和科学考证;对中药进行真实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确保中药从资源到药材或成药的全程质量管控。
四、学习年限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非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责任制,鼓励实行以导师科研团队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指导。导师或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文献阅读报告、科研进展汇报及学额为论文全程指导,对交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组成交叉学科的指导小组进行集体指导,导师应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成才。
3、课程学习与实践、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要认真学好理论课,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考核要求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教学实践活动。
六、课程体系
1、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分下限 | 课程学分上限 | 学位课学分 | 学位课及格成绩 | 其他课及格成绩 |
27 | 20 | 22 | 13.5 | 70 | 60 |
2、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研究方向 | 开课学期 | |
学位课 | 公共必修课(4) | s10193b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 | 36 | 2 | \ | 1 |
s10193b2 | 外国语 | 80 | 2 | 1 | |||
学科必修课(9.5) | s100800b01 | 中药学研究前沿 | 32 | 2 | 1 | ||
s100800b02 | 中药药性学专论 | 40 | 2.5 | 1 | |||
s100800b03 |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 40 | 2.5 | 1 | |||
s100800b04 | 中药质量分析与评价 | 40 | 2.5 | 1 | |||
非学位课 | 公共选修课(1) | s10193x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8 | 1 | 1 | |
s10193x3 | 第二外国语(英语) | 32 | 2 | 1 | |||
s10193x4 | 生物信息学 | 32 | 2 | 1 | |||
s10193x7 | 托福 | 32 | 2 | 2 | |||
s10193x6 | 雅思 | 32 | 2 | 2 | |||
s10193x5 | 论文写作指导 | 16 | 1 | 2 | |||
学科选修课(5.5) | s100800x01 | 中药资源学专论 | 40 | 2.5 | 中药资源 | 1 | |
s100800x02 | 中药鉴定学专论 | 40 | 2.5 | 中药鉴定 | 1 | ||
s100800x03 | 中药化学专论 | 40 | 2.5 | 中药化学 | 1 | ||
s100800x04 | 中药药理学专论 | 40 | 2.5 | 中药药理 | 1 | ||
s100800x05 | 中药炮制学专论 | 40 | 2.5 | 中药炮制 | 1 | ||
s100800x06 | 仪器分析选论 | 32 | 2 | \ | 1 | ||
s100800x07 | 中药药代动力学 | 32 | 2 | 1 | |||
s100800x08 | 中药制剂学专论 | 32 | 2 | 1 | |||
s100800x09 | 药用植物栽培与育种专论 | 32 | 2 | 1 | |||
s100800x10 | 中药生物技术 | 16 | 1 | 1 | |||
s100800x11 | 药事管理学选论 | 16 | 1 | 1 | |||
s100800x12 | 医学统计学专论 | 16 | 1 | 1 | |||
s100800x13 | 科技论文写作 | 16 | 1 | 1 | |||
必修环节(7) | h1019301 | 开题报告 | \ | 1 | \ | ||
h1019302 | 中期考核 | 1 | |||||
h1019303 | 学术活动 | 2 | |||||
h1019304 | 教学实践 | 1 | |||||
h1019305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1 | |||||
h1019307 | 社会实践活动 | 1 | |||||
补本课 | \ | 中药学 | \ | 1-3 | |||
药用植物学 | 1-3 | ||||||
中药化学 | 1-3 | ||||||
中药分析 | 1-3 |
3、教学方法
①教学内容要注重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由系统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重点培养硕士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对硕士研究生倡导启发式、探索式、参与式教学方式。鼓励硕士研究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4、考核方式
①课程考核课程考试可采用不同方式,但一般应有一定量的笔试。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为主,专业课采用课程论文、学生做专题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应用基础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的成绩均采用百分制,学位课70分为及格,其他课程60分及格。
②必修环节考核分为: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教学及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具体要求见必修环节。
七、必修环节
1、开题报告(1学分)
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完成开题。要求查阅文献资料100篇以上,其中最近5年内的文献应占40%以上,外文文献不少于50%,并根据综述内容提出学位论文题目和选题报告。开题报告要求公开举行报告会,并由本学科5人以上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进行评审,提出具体的评价和修改意见,不通过者可限期重做,组织学科专家二次论证,具体方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管理方法》执行。(1学分)
2、中期考核(1学分)
中期考核入学后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各学科方向组织。中期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表现、课程学习状况、学位论文工作进展和身体状况等。具体办法按《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办法》执行。(1学分)
3、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2学分(听学术报告记1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举办的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1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5学分);参加国内一级学会分会或省级学会组织的学术会议并做学术报告计0.5学分(听学术报告记0、3学分);在全校或学院作学术报告计0.3学分(听学术报告计0.1学分);参加国家或学校公派联合培养半年以上的研究生,学术活动视为考核合格。学术活动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2学分。书面记录材料由研究生秘书以试卷形式进行存档。
4、教学实践(1学分)
可采用协助导师担任助教、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形式,硕士研究生至少完成6学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考核由导师在第6学期初对学生进行评价,经导师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5、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1学分)
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学习、考核,合格者记1学分。
八、发表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要求按《吉林农业大学关于申请硕士学位取得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吉林农业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及学科的学位授予标准,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授予医学硕士学位。
联系我们
联系老师: 赵老师
咨询电话: 18911477691
赵老师
报名邮箱: edu@eduour.com